• |
  • EN |
  • 移动版

    闽政通APP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要闻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我市举行“转型升级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来产业转型发展成效
2024-12-25 08:27来源:厦门日报字号:

  我市产业运行呈现“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发展动能加快转换”的鲜明特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预计增长9%左右,增幅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6%……

  在昨日举行的“转型升级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介绍今年以来厦门产业转型发展成效。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建州,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市工信局局长肖峰,市文旅局局长黄碧珊,市商务局副局长、市会展局局长喻皓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一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提出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嘱托,排难而进、勇毅前行,突出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茁壮成长,从而有效对冲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市外向型经济的考验,保障了经济运行整体回稳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加快回升。

  产业结构更优

  发布会介绍,今年来,我市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本,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预计增长9%左右,增幅无论在全国同类城市,还是全省都位居前列;工业对GDP增长贡献达41.4%,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有力支撑。1-11月,我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软件信息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9.2%和27.8%,彰显出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正加快壮大成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今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6%,其中新能源产业过去三年年均递增超30%;今年锂电池、液晶显示模组、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7.4%、47.2%和29.8%,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一批新赛道产业也在加快集聚。

  创新动能更强

  创新已成为厦门鲜明的城市底色。今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08%预计提高到今年的3.4%以上,在全球城市“科技集群”百强榜排名上升至第72位,三年跃升31位,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厦门科学城产业创新引擎功能进一步凸显,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超1800家,引进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新质生产力“超级孵化器”;高能级创新平台研发成果加速释放,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百千瓦级PEM电解槽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的首支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在申报上市,有望成为行业新爆点。

  与此同时,我市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我市还强化“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组织实施超50项重大科技攻关,强化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双向奔赴的有效激励。

  产业能级更高

  我市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精准招大引强,聚力强链补链,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壮大。1-11月,我市新增招商签约项目703个,总投资902亿元,同比增长12.2%。新能安二期、士兰集宏等25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建设,其中超百亿项目4个。产业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过4000亿元,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改试点城市,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4个。

  绿色制造成为潮流。我市实施绿色智慧微电网试点工程,打造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厦门方案”。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3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家,有力促进“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7家,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我市深入实施“旅游品质年”行动,扩大深度体验的新模式、新产品供给,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旅客满意度评价中,厦门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全年入境旅客超2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60%。演唱会经济火爆,“推着拉杆箱来厦看演出”成为文旅消费新时尚。

  内生动力更足

  今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着力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全市285家企业设立了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全市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

  今年我市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分别占全省的33%和41%。拥有1家独角兽和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省第一。厦门制造遍布五洲,卫浴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40%,全球每10台跑步机中有6台厦门制造。

  发展环境更优

  我市还致力通过改革创新、优化服务,围绕金融支持、载体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完善产业生态。

  金融支持方面,根据经济形势新变化和企业发展新诉求,升级完善“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推出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政策组合,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累计惠及企业超1.4万家;载体建设方面,今年启动建设8个特色产业园,开工104个提容增效项目,预计新增各类园区厂房面积270万平方米;人才培育方面,实施“群鹭兴厦”计划,面向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双百计划”,以及提供“一揽子”生活保障的“留厦六条”等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约12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