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一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解读产业转型升级成效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回顾这一年,我市产业运行的最鲜明特征,概括起来便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我市突出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茁壮成长,保障经济运行整体回稳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加快回升。
昨日,我市举行“厦门这一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围绕“转型升级这一年”,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介绍今年以来厦门产业转型发展成效,火炬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会展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产业结构更优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国前列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服务业、软件信息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9.2%和27.8%,这表明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正加快壮大成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6%,其中新能源产业过去三年年均递增超30%以上;今年锂电池、液晶显示模组、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7.4%、47.2%和29.8%。
创新动能更强
多项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08%预计提高到今年的3.4%以上,科技创新成果亮眼:厦门科学城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超1800家;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百千瓦级PEM电解槽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的首支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在申报上市。
产业能级更高
规上数字核心产业营收超4000亿元
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过4000亿元,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改试点城市,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4个。
我市实施绿色智慧微电网试点工程,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3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家。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7家,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
内生动力更足
技术创新推动厦门制造领先世界
今年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分别占全省的33%和41%。拥有1家独角兽和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省第一。
厦门制造遍布五洲,卫浴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40%,全球每10台跑步机中有6台厦门制造。厦门12英寸晶圆先进制程用光刻胶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局面;舱箭分离降冲击粒子阻尼技术居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
发展环境更优
每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约12亿元
今年启动建设8个特色产业园,开工104个提容增效项目,预计新增各类园区厂房面积270万平方米。我市实施“群鹭兴厦”计划,每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约12亿元。
看创新举措
扩容技术创新基金
每年融资成本仅2%
全年兑现惠企资金超110亿元。加大工业固投补助和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力度,如技术创新基金规模由300亿元扩容到500亿元,贴息后只需付出每年2%的融资成本,目前已为企业节省利息近23亿元,带动工业投资超650亿元。
组建创新联合体
建设联合实验室
出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等配套措施,支持7家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52个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等,带动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建设首批7家联合实验室,立项支持182个产学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新授牌支持126家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总数达到了239家;推荐669家企业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名单。
举办展览166场
建立大会展业生态圈
1—11月,我市共举办展览166场,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8%;50人以上的商业会议4145场,参会人数约74万人,同比增长2.57%;实现经济效益约287亿元,同比增长10.64%,我市已经建立第二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大会展”产业生态圈。
周周都办演唱会
外地观众超八成
在国家文旅部组织的旅客满意度评价中,厦门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全年预计入境旅客超2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60%。厦门“周周都有演唱会”,已先后举办了大型演出60场,平均每周有1.15场,观众规模超过90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比高达87%。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