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昨天举行的第三场“厦门这一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厦门亮出了2024年的民生“成绩单”: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45个,新增学位4.6万个;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2.42岁,高出全国平均3.82岁;城镇新增就业16.28万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四,主要流域水质优良率保持100%……这些数据,鲜活地映射着厦门人的生活日常,勾勒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美好图景。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厦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没有盲目追求简单的GDP增长,而是致力于解决好GDP为了谁的问题,将民生摆在优先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就业需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需求,努力用“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这一年,厦门以民生为重啃“硬骨头”。厦门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今年除了聚焦医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补短扩容提质,厦门更铆足劲啃“硬骨头”,已完成71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城中村治理涉及200多万人,是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大民生。
厦门通过深入调研、出台标准,引入新业态、创新“大党委”“大物业”模式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打破反复整治反复回潮的治理怪圈,展现了城市管理的智慧和决心,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这一年,厦门从细节着手增添幸福。从率先建成“入学一件事”,到课后延时与校内午托的扩面提质;从新增医院床位3000张,到建成婴幼儿托位2万多个;从“15分钟健身圈”的日益完善到37条公交“六进”线路的增加……一件件百姓身边的民生小事,汇聚在一起就是民生大事。这些着眼于细节的民生项目,不仅见证了厦门民生服务从“有”到“优”的持续提升,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可感可及。
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新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好“为人民服务”宗旨,事关民生的大小事都尽力“走心”“走实”,努力把每一件民生项目做成民心项目。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城中村的持续焕新等问题上继续发力,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