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建设这一年”——“厦门这一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时间:2024年12月27日单位: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值此年终岁首之际,围绕“厦门这一年”主题,从12月23日起,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四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市领导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从“改革开放”、“转型升级”、“民生保障”、“基础建设”等大家关心关注的领域,回顾解读厦门这一年的发展成效。
我市举行“基础建设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今年全市在建交通项目100个、总投资2725亿元,“海、陆、空”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让厦门更便捷更开放;启动实施筼筜湖第六期综合治理工程,全市新改扩建绿道56公里,让厦门更生态更宜居;新增干支线廊体16公里、缆线管廊63公里,策划实施内涝治理项目79个,让厦门更韧性更安全……
昨日上午,我市举办“基础建设这一年”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张志红介绍今年来厦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厦门港口局局长任国岩、翔业集团董事长苏玉荣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一年来,我市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交通、港口、民生、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更便捷更开放
围绕“打造人民满意交通”目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发布会介绍,今年全市“海、陆、空”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在建的交通项目100个、总投资2725亿元,其中重特大项目9个、总投资2165亿元,向拥有世界一流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厦门以港立市、因港而兴,港口是厦门的底层竞争优势。我市高度重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今年翔安港区1-5号集装箱泊位先导工程顺利开工,建成后将新增4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海沧沧江路快速通道等疏港通道建成投用,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持续完善;工业控制级5G专网远海码头等重点作业区域实现全覆盖。厦门港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今年第一季度发布的全球港口连通性指数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1位,当前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厦门是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第一批试点城市。今年,我市持续加大骨干网络、轨道交通等大通道投资力度,有效推进岛内外基础设施一体联通。例如,投资近400亿元的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在建的轨道交通项目线路总长113公里,预计今年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00亿;全市新建和改造“四好农村路”43公里,同安区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出行环境实现了从“有路走”到“路好走”再到“走好路”良好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今年,厦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获批,将更好地发挥厦门自贸片区海陆空联动发展的优势,与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连成一片,形成更强的规模效应。当前,厦门新机场锚定“2025年底基本建成,2026年3月校飞,2026年底通航”总目标加快建设,片区69个在建项目提速提效,预计今年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45亿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空、侨、港、台”四大优势,有力支撑厦门深入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提升空港枢纽的辐射能力,助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
更生态更宜居
持续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今年,厦门启动实施筼筜湖第六期综合治理工程,策划23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其中筼筜湖南北岸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等9个项目已开工。从筼筜湖出发到厦门全域,厦门还围绕青山计划、绿水计划、蓝天计划,策划实施翔安南部欧厝—蔡厝沿岸海域生态修复等新一批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城市生态底色更加凸显。
通过综合提升厦门园林植物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我市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厦门时隔16年、继鼓浪屿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此外,今年我市新改扩建绿道56公里,新增口袋公园20个、改造公园60个,全市公园总数达313个,因地制宜在南湖公园、仙岳公园等25个公园设置41处大众泡茶点,供市民群众使用,城市高颜值水平持续提升。
全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我市下决心对全市108个中长期保留的城市中心型城中村集中实施现代化治理,在2023年开展首批25个城中村治理基础上,今年开展第二批46个城中村治理。与此同时,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截至今年11月,改造老旧小区336个、房屋1000栋,惠及4.7万户,实现将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改造,在全省年度绩效评价中,我市老旧小区改造评价得分名列第一。
更韧性更安全
系统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我市正在全面推进管廊、海绵城市建设。今年新增干支线廊体16公里、缆线管廊63公里,全市累计投用干支线综合管廊达101公里,缆线管廊达372公里,累计收纳各类市政管线1455公里,地下管廊逐步互联成网,更好地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出台《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项目累计超3000个,城市“渗、滞、蓄、净、用、排”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区降雨得到有效消纳利用。
城市内涝治理能力持续加强。我市开展城市内涝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内涝防治能力薄弱区域,完成思明区民族路、翔安区洪钟大道等13处易涝积水点整治。策划实施厦门科学城后田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等内涝治理项目79个,全面系统化提升我市内涝治理能力。城市排水防涝智慧管理平台更加完善,应急响应、预测预警等功能更加强劲,有效防范化解城市内涝风险。
水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澳头水质净化厂二期正式运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累计达212万吨/日,超日最高供水量22%。继续新建、改造污水管网69公里,累计完成正本清源改造面积315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8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超87%,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浓度保持在120mg/L以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声音
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
我市主要通过“一张床、一间屋、一套房”政策组合拳,重点促进解决新市民、新青年人住房突出问题。求职免费一张床,确保“有得住”,从今年4月政策出台起至今,已累计入住3866人(次);就业5折一间屋,保障“租得起”,2021年起至今,累计发放大学生补贴12个批次、8.07亿元,惠及22.6万人次;安家4.5折一套房,实现“买得起”,2017年起至今,已累计分配房源1.37万套(间),惠及4.11万人次。
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
今年12月31日,是厦门地铁正式开通运营7周年的日子。厦门地铁自2017年12月31日开通1号线以来,目前已开通运营3条线共98公里,实现地铁三向进出岛。
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
公园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健身房”、孩子们的“游乐园”,也成了许多年轻人散散“班味”的“快充站”。今年,围绕群众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新期待新需求,我们进一步优化公园“软、硬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与远方”。全市共有公园3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1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厦门港口局局长任国岩:
今年1-11月,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110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77.7%。总客运量约占两岸人员往来的20%,占闽台之间海上客运量的90%以上,成为两岸往来最便捷的“黄金通道”。
翔业集团董事长苏玉荣:
厦门翔安机场航站楼的外观融合了闽南大厝和嘉庚建筑的元素,航站楼的内部充分运用“鹭岛花园、闽台同门”元素,让大家沉浸式体验“远航逐梦和故土乡情”的融合场景,还有“人文体验二十景”,厦门新机场将让旅客们在踏入厦门的第一刻,就能感受到浓郁的闽台风情。
问答实录
详解厦门一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
在昨日举行的“基础建设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上,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厦门港口局局长任国岩,翔业集团董事长苏玉荣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现场回应媒体关切。
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问:请问今年在提升水路客运品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任国岩:水路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先后完成了一系列客运码头的改造和提升,和平码头候船厅及码头前沿集散广场改造提升,增设旅游大巴专用停车位,大力改善水路客运站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围绕鼓浪屿旅游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改造提升厦鼓码头、内厝澳码头、钢琴码头、轮渡码头。对台客运码头方面,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设置了货币兑换点、“闽台驿家”台胞服务窗口。邮轮旅游方面,积极突出海丝文化特色,邮轮上客率创下新高,截至目前,厦门港今年共接待邮轮31艘次,旅客吞吐量达到9.46万人次,邮轮艘次和旅客人数分列内地沿海邮轮港口第四、第三位。两岸交通融合方面,今年来,加密布局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由每天16班增加到每天20班,同时重新开通厦金水路邮政通道,促进厦台往来通道应通尽通。制定和执行“小三通”行李托运新规,有效化解行李安全隐患,提升两岸旅客乘坐舒适度。
问:除了已开通运营的厦门地铁1、2、3号线外,目前在建的线路有哪几条,进展情况如何?4号线和已经运营的1、2、3号线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能开通运营?
李宗泽:厦门地铁目前在建的线路包括:3号线南延段、机场段,4号线,6号线林华段、集同段,全长共113公里。目前3号线南延段3座车站封顶,区间完成过半;3号线机场段6座车站全部封顶,区间已全部洞通,正开展机电安装及装修施工;4号线12座车站全部封顶,区间已全部洞通,其中软三东至蔡厝段列车已经上线调试;6号线林华段19座车站全部封顶,全线洞通、轨通、电通;6号线集同段13座车站封顶,区间完成过半。轨道交通3号线机场段、4号线机场段,6号线林华段力争2025年开展列车上线调试,2026年实现通车试运营。
4号线是我市目前在建线路中时速最快的线路,最高时速达120公里,可以实现半小时快速连接厦门北站与厦门新机场两大交通枢纽。同时4号线也是我市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可实现无人值守下的全自动运行。传统列车由人完成的工作,特别是司机的职能,在全自动运行下,将由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完成。4号线计划2026年6月开通运营,为市民朋友、国内外游客出行提供便捷的服务。
问:目前厦门新机场建设进度怎样?未来投用后将为旅客市民带来哪些全新体验?
苏玉荣:在确保安全、品质和质量的前提下,总体建设进度超前,提前完成航站楼主楼钢屋盖合拢,提前完成航站楼金属屋面及幕墙闭水。目前,航站楼精装修样板段基本完成,机电工程和大面积精装修基层施工已全面铺开;北一跑道和南北站坪分别完成总体工程进度的28%和27%;机场主体工程预计在2025年底基本建成,目标2026年底通航。
通行服务方面,新机场应用各类智能设备,可实现旅客安检、登机等全流程“刷脸”通行;设计了1万平方米中转厅,中转旅客只需步行350米-500米,就可以实现快速中转;候机楼的二层、负二层分别通过连廊与交通中心连接,旅客总体步行100米-200米就可以快速换乘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通畅能级方面,今年厦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4年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为积极争取国际航空枢纽这一目标,将打造“135”客运服务网,也就是1小时到达台湾,3小时畅达国内主要城市,5小时通达亚太主要城市;还打造了“412”物流服务网,区域同城4小时送达、国内及周边国家主要城市1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2天送达。
全力打造“住厦来”住房保障体系
问:在住房保障方面,有什么新举措?特别是为了促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突出问题,推出了哪些新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李德才:围绕“住有所居”的住房发展总要求,我市主要打造住房保障“12345”体系,即“一个目标”(留得下、有发展、全覆盖),锁定“两对象+两渠道”(本市户籍中低收入、新厦门人、政府+市场),通过“三类产品+三种方式”(一张床、一间屋、一套房,租、购、补),重点保障四种需求(求职、就业、安家、扎根),打造五个子品牌(建设者之家、服务者之家、产业人之家、大学生驿站、鹭岛家园),构建以“求职免费住一张床、就业五折租一间房、安家4.5折购一套房、双困四档租保障房”为特色的“住厦来”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今年已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3万套。
为解决大学生求职前的过渡性居住需求问题,推出了“免费一张床”政策,提供最长12个月的免费住宿保障。首批安排在湖里区围里公寓,以两人间、三人间为主,配套健身房、招聘对接室等,并为入住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就业帮扶等贴心服务。
量身定制大学生“5年5折租房”政策,落实实物保障或租金补贴。凡30周岁以下,不限户籍地、生源地,2021年1月1日后首次来厦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均可申请。根据目前租金标准测算,每人每年可申请5000至8000元租金补贴。
针对取得本市户籍满3年或本科毕业在厦门工作满5年,有一定经济基础,希望购买自有住房的新市民群体,推出保障性商品房、高层次人才住房等类型住房,以4.5折出售,满足其留厦长期居住需求。
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问:厦门这些年建了不少公园,今年来,政府在公园建设和功能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蔡伟中:厦门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市共有公园3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1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扩大开放共享,让园林绿地既养眼又养心。为了满足市民群众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去年启动了园林绿地开放共享试点,让公园绿地可进入,十里长堤、环东浪漫线游人如织、好评如潮。今年在海湾公园推动开放共享,打造公园“夜经济”,举办“元宵奇妙夜”、闽台非遗市集等互动体验活动,吸引超50万人次;在马銮湾带状公园配套露营休闲、亲子娱乐等绿色共享空间,广受市民游客青睐。
丰富功能内涵,推进 “公园+适儿化”“园林+健身”。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公园建设,增设沙坑、滑梯、攀爬架等学龄前儿童游乐设施,配套洗手冲脚池、看护座椅、安全防护等设施。全市共有143个公园设置适儿化设施,其中今年新增62个,成为市民“遛娃”的好去处。落实“全民健身”理念,在公园嵌入乒乓球桌等健身设施,全市共有124个公园设置体育健身设施149处。探索附属绿地功能提升,将高崎、前埔两个半地下的水质净化厂上盖的附属绿地打造为全民健身新空间,这也是今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提升服务品质,让公园绿地更便民利民。我们围绕群众“所想、所盼”,继去年推出“茶桌仔”大众泡茶点后,今年陆续推出更多新业态、新体验、新场景。园林植物园、园博苑完善餐饮、游乐配套服务,引入汉服体验、虫返地球馆、桨板等沉浸式文旅业态,目前已开放20处。今年初,厦门园林植物园景区正式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厦门市第二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2024-12-28打造一流城市 建设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