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之间,一子落定。昨日上午,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以下简称“翔安机场”)北一、南一跑道双线贯通,标志着机场飞行区建设将转入助航灯光、标志标牌等安装调试阶段,为后续校飞、试飞工作奠定基础。此刻,厦门经济特区“单一跑道”的历史正在悄然改写,“双跑道”乃至未来“多跑道”的民航新纪元正阔步到来。
从高崎到翔安,改变的远不止是跑道数量“简单增加”:飞行区等级跃升至4F标准、年旅客吞吐能力4500万人次……这一系列跨越,勾勒出厦门航空枢纽能级的全面提升。如今,这条连接世界的“空中桥梁”再度拓宽,不仅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更为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为厦门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布局提供强劲支撑。
“近千个日夜的坚守,正是为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在跑道贯通现场,翔业集团旗下兆翔机场建设公司总经理叶青难掩激动。自2022年项目开工至今,他与团队始终奋战一线。“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和机场建设指挥部的统筹下,我们成功克服滨海复杂地质、超高施工标准等挑战,筑牢了这一对外开放的关键枢纽。”展望2026年通航,他信心满怀,“双跑道投用后,将显著强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提升福建海丝核心区辐射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厦门高效对接与互促,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双翼齐飞 奏响区域枢纽新乐章
翻开翔安机场的规划图,“1个主航站区、2端进场交通、3座航站楼和4条跑道”的宏大格局跃然眼前。这座计划于2025年底基本建成、2026年通航的未来航空枢纽,即将接过高崎机场的“接力棒”,成为厦门民航展翅腾飞的新起点。
从空中俯瞰,飞行区轮廓日渐清晰。新近贯通的北一、南一两条远距平行跑道,犹如特区崭新双翼静伏东海之滨。跑道呈西南-东北走向,与厦门常年主导风向一致,科学布局尽显匠心。仔细观察可发现,南北跑道尺寸略有差异:北一跑道长3800米、宽45米,含道肩总宽75米;南一跑道长3600米、宽45米,含道肩总宽60米。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飞行区等级:南一跑道为4E级,与高崎机场跑道相同;北一跑道为4F级,可起降A380、B747-8等重型宽体客机。
“与高崎机场相比,翔安机场跑道数量更多、等级更高,将极大提升航班保障能力和航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据兆翔机场建设公司总经理叶青介绍,一期建成投运后,翔安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飞机起降38万架次、货邮吞吐量75万吨的需求,这几乎是当前高崎机场的两倍。
一期建设让特区民航整体保障能力“翻一番”,后续还有二期、三期工程持续推进,翔安机场的发展潜能不可限量。对此,翔业集团以超前视野统筹布局,从规划之初便对标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高标准投入,更聚焦于整个运行体系的协同与迭代。于是,一系列行业领先保障系统陆续落地:Ⅲ类仪表着陆系统,能在低能见度等复杂气象条件下精准引导飞机安全降落;Ⅳ级高级场面引导系统,犹如“机场智能交通指挥”,通过“动态光路”智能引导飞机滑行,有效提升地面运行安全与效率;再结合跑道外来物监测系统、智能低空防入侵系统等,共同构建出全方位、智能化的航空保障体系,为厦门联通全球、筑就面向未来的国际航空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6年,当第一架航班从翔安机场腾空而起,特区航空梦将再度起航。这里承载的不仅是旅客与货物的流动,更是一座城市面向世界的梦想与抱负。
科技赋能 铸就品质工程新典范
据统计,2024年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全年完成飞机起降19.33万架次,随着经济特区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数字在翔安机场(一期)双跑道通航后有望实现“翻番式”增长——接近40万架次。面对如此“高频”起降的运营压力,建于滨海软基上的跑道如何保持数十年“平整如镜”,扛住每一次“起降冲击”?答案就写在科技赋能与极致质量把控的每一个建设细节中。
“软基,这种地质条件下的沉降控制属世界级难题。以往许多同类机场,都是在沉降发生后‘亡羊补牢’。”对于不可忽视的地面沉降,翔业集团选择突破传统做法,与高校携手首创综合预测模型。“我们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搭建了智能监测平台,实时感知沉降趋势,为跑道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驾护航。”飞行区项目总工刘智勇介绍道。
在项目一线,这样的科技元素无处不在。数字化监控系统如同“智慧之眼”,紧盯碾压、强夯、混凝土拌和等每一道关键工序;3D数字化水稳摊铺技术借助GNSS高精度定位与激光测量,实现毫米级精准控制,施工效率提升30%。最令人称道的,是项目团队为应对滨海大风自主研发的梯度防风扰流装置。刘智勇表示:“厦门常年风大,混凝土易开裂。这套装置可有效削弱60%以上风力,延长大风天施工窗口,守住浇筑质量生命线。”
如此质量把控甚至延伸至材料源头。项目主动提升道面水泥低水化热及碎石压碎值等指标,较行业标准严控16个百分点以上;拌和用砂一律精选质地坚硬、级配均匀、含泥量低的优质河砂,从根本上保障道面品质。
最终实测数据彰显了科技赋能的价值:南北跑道平整度合格率超95%,远高于90%的行业要求,实现了千米跑道“毫米级”误差控制;机场跑道最厚处达到1.42米,从山皮石垫层到高强面层,共四层结构共同承担飞机载荷,抗变形、抗沉降。面层抗折强度大于等于5.0MPa,相当于每平方米可承受500吨压力,好比30辆小轿车的重量压在一张A4纸面积大小的道面上而丝毫不受损。
这一切,不仅源于技术赋能,更来自建设者以匠心守护初心的坚持,“科技赋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的精度、靠得住的品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程典范。”飞行区项目总工刘智勇说。
联通世界 构筑对外开放新枢纽
海天交汇处,特区新“翼”渐丰,迎着时代长风,蓄势待发。2026年通航后,以翔安机场为腹地的现代化国际交通枢纽与航空产业中心,将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亚太,成为福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辐射区域、牵手世界,助力特区迈上对外开放新高地。
“从规划第一天起,我们的目标就很清晰:翔安机场,不仅要大,更要强。”叶青指向已见规模的航站楼说,“你看它按照‘一主楼、六指廊’的放射式结构建造,未来不仅将是这片区视觉上的地标,更是服务机场运行的高效引擎。”
在机场的核心区,这里每一处设计都投射着厦门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的远见与雄心——4F级跑道可起降全球最大客机,97个近机位实现高效靠桥,8000平方米的中转大厅、45分钟内的快速中转动线……这一切,共同构筑起厦门无缝接驳国际航班、打造高效航空快线的强大根基。
硬件跨越的背后,是城市发展重心与开放格局的深刻重塑。随着机场通航、航线加密,多跑道协同运行的翔安机场,年货邮吞吐能力将实现跨越式增长,较以往成倍提升。跨境电商、冷链物流、高端制造等航空依赖型产业,正加速在厦门形成集聚效应。这里,不再只是人流与货流的中转站,更成为闽西南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新高地。
海风掠过新铺的跑道,这里是厦门再度启航之地。以机场为窗,以跑道为翼,厦门经济特区正以更开阔、更从容的姿态拥抱世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