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评论员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民生大事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切的牵挂。一年前,在福建、厦门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这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也为厦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提供了不竭动力。
民生福祉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多年来,始终锚定“发展为了谁”这一重大命题,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发展之果惠民生,以民生之丰促发展。
过去一年来,全市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这一重要要求,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以实打实的政策和措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稳步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全面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绘就高品质生活新图景。
民生改善,永无止境。“十五五”征程即将开启,我们要继续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回应群众对更高质量就业、更高品质教育、更高水平健康等民生需求,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当下痛点,又着眼现代化治理体系长远根基,苦干实干、善作善成,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全市党员干部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主动谋划、靠前作为,真正以“用心”的细致、“用情”的温度、“用力”的担当,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一件件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汇集在一起就是分量千钧的“民生大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的务实担当,加大民生投入、增加居民收入,补齐民生短板,聚力解决城中村改造、“一老一小”照护、乡村公共服务完善等各领域难点堵点,推动更多资金“投资于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切实为群众增福祉、添幸福。
高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穿治理全过程,广纳民智民力,精准回应民众关切。我们要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以治理之“优”筑城市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我们要强化数智赋能,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智慧、精细,以服务之“暖”谋民生之“福”,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高标准,抓实抓细每件关键小事,扎实做好每个民生项目,发展才更有温度、幸福才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