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深刻揭示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及其执行力的集中体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党和国家将面临更深层次的执政问题、国家治理问题,随之对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探求更切,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需求更强。作为一种客观的政治活动,政党执政规律的探索揭示了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梳理、总结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成就和基本经验表明,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而在现实性上,必须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提升其制度执行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党的执政规律揭示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得益彰。
国际共运、国际工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表明,甄别错误理论、探索科学规律伴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始终。自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开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问题,便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执掌政权的根本命题。在国际共运史上,苏共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重大曲折给中国带来重大警示意义。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曾以《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表明了对苏共曲折历程的独到见解,澄清了对国际共运的困惑,总结了无产阶级执政的基本规律。尤其苏共后期否定党的领导,最终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是中共必须深刻吸取的历史教训。
回顾中共党史,自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谈论关于“历史周期率”问题的“延安窑洞对话”开始,中国共产党人便已自觉开启了思考、探索党的执政规律重大问题的进程。新中国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探寻党的执政规律,以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理念,深刻把握政党执政规律的内在性与客观性,继承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对其执政规律探索成果的精神实质,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决定》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摆在首位,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制度体系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这使无产阶级执政及其制度治党、制度治国这一内在客观规律成为共识,为进一步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指明了方向。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进一步彰显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制度体系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对党的制度治党、制度治国内在执政规律的再次深化。
国家治理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这一极具中国特点的政治话语表达,逐渐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所遵循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领导下,国家治理显示出巨大效能。在这一阶段,国家告别落后状况,生产力获得大力发展,生产关系日趋成熟,主要矛盾出现历史性转化,社会出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已初步显现制度完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中国之治”图景。国家治理的成就和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其实现能执政、执好政的基本目标,有赖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增强和提升党的领导制度执行力。
首先,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原则,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筑牢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基础。新时代必须以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法治的思维推进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效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行力、公信力。
其次,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现实抓手,确保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执行以实出发、落在实处,夯实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现实根基。纵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架构,新时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执行长效联动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深切回应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基本诉求,从而推动人民群众形成政党认同、国家认同。
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根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准确把握该体系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发挥其整体性功能,才能有效释放国家治理效能。《决定》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应以“一个建立、两个完善、三个健全”六个方面的框架,构建一个覆盖党的领导制度方方面面的总体制度化体系,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总方位,明确各子制度体系的地位、意义和功能,表明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的方向,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其中,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为党的制度建设永恒课题的重要决定;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强调了全部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做到将“两个维护”并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其终身课题的重要要求;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绘就了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等内容为主的制度图谱。
回顾中国近现代以来对制度与治理关系的探求历程不难发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史上,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伴随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厚植和发展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自我调适与历史韧性将有效释放国家治理效能。这也是基于制度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效能和保障作用前提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出国家治理内生活力,如何厚植和发展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进一步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无疑将成为时代之问、历史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