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彭副局长做客市政府网站,也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期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全市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工业投资总量偏少、比例偏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出口增长比较乏力,房地产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容忽视,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加以重视。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经济形成多点支撑,强化招商与促进投产并重,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展,尽快落实招商成果,助推全市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同时,借力金砖会晤、自贸区发展契机,加快厦门“支点”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起来,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奋力开创新时代“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新局面。
您对2018年全市经济发展的预判如何?
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居民对商品的消费逐步向品质消费升级,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倍,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70.4%。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逐步向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旅游休闲娱乐消费快速增长,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厦门旅游总人数从2010年的3026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7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达1168.5亿元。
居民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需求增加带动相关商品和服务快速增长,文化、娱乐、体育类商品增长强劲,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81.8%和96.6%,2017年,全市电影票房收入达4.72亿元,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
近期召开的两会上,“消费升级”这一热词受到重点关注,请您介绍下厦门在消费升级方面的特点?
经济总量是我们常见的反映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但城市间在规模、人口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总量已经不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将经济总量与其他指标相结合,才能体现城市真正的发展质量水平。
厦门经济总量虽然较小,但经济发展质量较高。我们把厦门与副省级城市做了一些比较,在副省级城市中,厦门的发展还是有优势的,一是经济密度高,经济密度即单位面积产出GDP,是衡量城市经济产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副省级城市相比,厦门经济密度居前,2017年,厦门经济密度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位,为2.56亿元/平方公里,仅次于珠三角的深圳(11.23亿元/平方公里)和广州(2.89亿元/平方公里),是排名末位的哈尔滨(0.12亿元/平方公里)的21.3倍,在副省级城市中具有明显优势。
二是财政收入质量高。财税效益名列前茅,全市每平方公里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0.41亿元,仅次于深圳(1.67亿元/平方公里),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财政自给率高,财政自给率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比值,2017年,厦门财政自给率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达85.8%,仅次于长三角的杭州(101.7%)、南京(93.9%)、宁波(88.3%),厦门地方财政“造血能力”较强,对中央财政转移性支付的依赖程度较低。
厦门与其他城市相比经济总量小,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城市?
彭副局长对统计公报的解读,让我们对去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谢谢彭副局长的详细解读。下面,我们看看网友的问题。
全市坚定不移推进跨岛发展,着力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继续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向岛外扩展趋势。岛内两区人口规模均超过百万,思明区、湖里区分别有100.7万人和103.3万人,合计占全市的50.9%,比重比上年减少0.7个百分点,呈下降趋势,近几年,岛外人口增长加快,同安、翔安、海沧区常住人口分别增长4.6%、4.3%和4.2%,均快于岛内。
二是岛外开发建设力度加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推动新城基地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促进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增速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5个百分点。岛外四个区合计完成投资1727.6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2.5%。
三是岛内外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实施提升岛内,拓展岛外的差别化产业发展战略,同安、集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和9.3%,居全市第一、二位。岛外四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合计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1.1%,占比进一步扩大,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
岛内外一体化发展一直是近年厦门发展的重点,现在进展如何?
全市坚持为民惠民理念,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居副省级城市第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97万元,是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3倍。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全年财政支出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16.0%、9.6%、17.3%、52.2%和38.5%。新改扩建中小学项目60个,建成中小学校20所,新增学位2万个,开建公办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6500个。2.2万名外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至年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3.79万人、381.81万人、211.34万人、211.09万人和200.30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6%、8.7%、9.9%、9.7%和10.1%。
企业退休职工月平均养老金3422元,被征地人员月人均退养金1521元,分别比2016年增加131元和64元。全年共有26.51万名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服务,全市社会化管理率为99.84%,社区管理率达到100%。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20元和1080元。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那么在民生领域,去年厦门有取得什么新的进展?
高素质体现在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厦门新获批建设国家十大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八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425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47家,其中国家级14家,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5家。全市共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2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家、企业技术中心146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5家。国内专利授权量1467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333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78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5件,为全国的2.3倍。
高颜值体现在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全市把金砖会晤筹备工作与灾后恢复重建、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2017年,我市在全省党政领导生态文明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第一名、实现“三连冠”。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62天,优良率为99.18%,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城镇面积339.20平方公里,拥有公园130个,占地面积322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07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顺利完成2017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削减8.93%、12.19%、4.57%和9.80%。
金砖厦门会晤是2017年我国主办的最重要的外交会晤之一,会晤上,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令全市人民倍感振奋。那么厦门的“两高”即高素质、高颜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引擎。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7.7%,增长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交通运输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3%,软件信息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3%。旅游会展业较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830.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旅游总收入1168.52亿元,增长20.7%。
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增长主要由内需拉动。《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外贸出口增长5.2%,内需增幅明显高于外需,经济增长由内需拉动的特征进一步凸显。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245亿元,增长81.3%;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民间投资753亿元,增长20.4%。
2017年全市经济亮点频现,我们想知道对全市经济起主要带动作用的是哪些因素?
2017年,经济发展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全市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新兴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425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67.9%。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572.05千瓦时,比上年减少35.63千瓦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9.32吨,减少0.6吨。
二是经济发展的效益更好。2017年,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696亿元,增长11%,增幅位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5。全市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40亿元,增长20.4%;工业利税总额增长15.4%;规上服务业盈利能力提升,规上重点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204.32亿元,增长31.8%,在全省九地市中规模和增幅均居首位。
三是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更强。2017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09.80亿元,增长14.8%,占全部投资的38.2%。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厦门空港开通运营城市航线170条,国际(地区)航线34条,其中洲际航线8条。
四是改革的动力更足。取消47项涉企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负超过250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72项,80%以上审批服务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居全国第4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钢材下降3.2%,铝材下降16.4%,水泥下降14.4%。去库存稳步推进,住宅待售面积62.57万平方米,下降18.0%。杠杆率低保持低位,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1.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企业成本业低于全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7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6元。
平稳健康发展是您对2017年厦门经济发展做出的总体判断,那么去年厦门经济发展中有没有什么亮点?
2017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面进步,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步伐稳。全市经济呈现稳步向好态势,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1.18亿元,增长7.6%,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共有12项经济指标增幅好于2016年,分别是外贸进出口额、出口、进口增幅比上年大幅提高15.7、11.9和2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提高5.0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住宿餐饮业营业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提高7.0、2.4、2.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分别提高1.4、2.4个百分点,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分别提高1.5和3.3个百分点。
二是就业形势持续向好。201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64万人,比2016年增加1.6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7%,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
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也符合年度预期目标。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统计公报》包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请彭副局长对去年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做一个总体评价,谢谢!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厦门市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日前,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总队发布了《厦门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
为了便于网友全面了解和把握全市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厦门市统计局副局长彭勇先生做客政府网,就《统计公报》的相关内容与网民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提问。
彭副局长您好,欢迎您做客市政府网站。